查看原文
其他

林盘龙门阵春之篇:村民与“林园子”的故事

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
2024-09-05


阳春三月

安宁村徐堰河边

大片油菜花开的正盛

花期过后,菜籽榨油

川西平原传统农耕的农忙时节也将随之开始

村民们的林盘龙门阵

在一片油菜花环绕中再次展开


油菜花田俯视图  摄影/孙吉




坐落于成都平原的安宁村,有一处被绿水三面包围的“半岛”,这个时节开满了油菜花,一眼望去一片金黄,在不远处有许多户被高大竹林、乔木灌木围绕的院落。走近去看,这一片金黄又划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小方块,分布在一个个竹林、乔灌木围绕的院落周围,这就是安宁村土城林盘与唐家院子林盘构成徐堰河边的“半岛”上的风景。


土城俯视图  摄影/孙吉







农田、河流、竹林树木与宅院构成的传统聚落,是老一辈人儿时的记忆,是他们生活了数十年的“林园子”,是近些年来逐渐消失的农家生产生活场所,也是许多年轻人逐渐模糊的“长辈们说”。3.12植树节,来自徐堰河边安宁村、走马河边安龙村、柏条河边永安村,蟇水河边锦宁村和钓鱼村等村庄,川西林盘共学社群的村民们,还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新加入村民,一起走进“林园子”,去继续探讨他们自己的家园。(ps:什么是林园子?  在当地人口中,林园子是林盘的代称,主要是指他们房屋以及周边的树木、竹林等等)


油菜花风景  摄影/孙吉


这一次茶话会就是在安宁村土城林盘陈大爷家展开,

一起去探讨“林园子”中的树与竹,

发掘背后的川西传统农耕智慧。





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孙吉首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林盘茶话会,接着土城林盘陈大爷,作为东道主欢迎大家的到来并摆起了土城故事。

摄影/王铭铭


“土城”据陈大爷说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,并且陈大爷专门写了一篇土城林盘的故事,故事中说道“内面积约150余亩,原住二十余户百来人口……形同一小岛,东有古迹牛望堰,南有成灌高速郫都工业区,还有古迹马赶庙,清代李调元在此一游,还题诗一首(万步来到马家楼,一群举子把诗匾,不是巫山斜阳隔,看破江南一二),北有留驾村(明朝朱元璋第十一子封郡王于崇宁路过留驾所得)……”在茶话会上,陈大爷也就土城历史,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大家进行了介绍。


摄影/马瑞平


在经过孙老师、陈大爷的介绍以及参与茶话会的嬢嬢大爷们自我介绍,大家对本次茶话会讨论的“点”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


本次茶话会都讨论了哪些点?

在林盘中生活的人与林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,对于林盘内的居民,它们可遮阴避雨,可建造房屋,制作家具……而本次茶话会,通过以下几个点展开了讨论:

(1)以前的林园子会种哪些树?

(2)这些树分别有啥子作用?

(3)林园子的树咋个维护?

(4)竹子的种类和用途有哪些?

(5)自己身边有哪些人会划篾条?

(6)林园子啥时发生了变化?

(7)自己对于这种变化咋个看?怎么变最好?

(8)回忆自己人生经历和林园(或竹子)之间的故事




参加茶话会的嬢嬢大爷们分成了两组,分别进行讨论,河研会工作人员参与在讨论学习中。两组嬢嬢大爷们总计列出了四十余种过去常见的树木,如麻柳、柏树、檀木、皂角、金旦子、漆树、鸡屎树、水冬瓜树以及香樟树,列出了八种常见的竹类,如斑竹、苦竹、水竹、柏家子、金竹、熊猫竹等等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           图片来源网络
摄影/王铭铭

这些五花八门的树,村民们根据它的特性将他们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,并且,村民们能将这些树的作用细细道来:

麻柳叶子可以做肥料,可以用来驱虫;高大的麻柳可以用作房屋抬梁(以前房屋屋顶的大梁的叫法),还不易被充类啃食;桉树、斑竹、柏树等等都可以用来修建房子;柏树还可以用来打家具,用柏木做的家具非常结实耐用;各类竹子,在竹编手艺人手里,可以变成许多生产生活用具桌椅、凉席、编草鞋用的麻线、晾衣杆、蒸笼、筷子、锅刷、菜篮等等,有些竹子下面还长有使用笋。

图片来源网络

摄影/马瑞平



“划篾条”在现在可是稀罕活了,什么是“划篾条”?就是过去村民将林盘栽种的竹子砍下来,用刀划开,把一层竹板按照需求一层层划成薄片,以达到薄软又有韧性的竹片,为制作家具农具等做材料。


在讨论中,有许多五六十岁的嬢嬢都说自己不会,她们说“我们可都没学会,就只有那几个大爷会一些(几位年龄大约七八十的大爷)”这次茶话会上会“划篾条”的大爷只有四个:李家院子的李大爷,唐家院子的唐大爷、临石村范嬢嬢、锦宁村张大爷。在欢快的交流中,大家也不禁有一丝惋惜,林盘院落内的手工艺人逐渐减少,许多手工艺以后也可能会失传。


摄影/王铭铭



林盘院落在近些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,许多家庭建起了二层小楼,砖瓦砌成的墙代替了过去竹木结构,竹子、树木的作用也被钢筋、彩钢瓦代替。嬢嬢大爷们说,林盘发生变化是从八十年代就开始了。


嬢嬢大爷们说,随着乡村的发展,道路变硬了,方便了,生活质量也提高了,但许多传统的东西在慢慢消失,竹子树木与生活的关系变淡了,受人为砍伐竹林在不断减少,空气不断变差;田里的粮食慢慢变成了花卉苗木;许多动植物也都不见了,大爷嬢嬢们说希望能保留下来一定的林木,能够多一些农田种植粮食,适当的恢复过去的农业生产。


摄影/孙吉




对于“林园子”如何重新焕发生机,在河研会提议下,茶话会村民们在临时讨论和投票后,共同决定农忙后,前往将“划蔑条”技艺保存发扬的一个村落参访学习相关经验,这也是林盘共学计划生发的一个新活动。


接着在河研会孙吉老师的引导下,提出林盘茶话会未来的举办形式:由林盘共学社群的村民轮流在自家林盘或小区举办,东道主和河研会共同策划主题和形式,村民来参与主持讨论,几个村的嬢嬢大爷们分别提议在自家办下一次茶话会,东道主之位抢手得很哪!





最后,河研会孙吉老师向村民们传递了一个新的“信号”,即下个月即将展开的“快乐农耕行”活动,邀请大家一起参与,与全国各地乡村社区居民、社区工作者、生态农友共同探讨传统农耕智慧。


摄影/马瑞平


在大家争先恐后的讨论中,茶话会到了尾声,安宁村的陈大爷突然说出了一首顺口溜:“此到葫芦画个瓢,无人欣赏自己瞧。成功与否不重要,快乐才是第一条。”总结了参加活动应有的心态和精神,大家都不禁拍手叫好!


摄影/王铭铭






——END——

 



“林盘村民共学计划”简介:

“川西传统农耕智慧:林盘村民共学计划”(简称“林盘村民共学计划”),尝试以村民为主体,以林盘为切入点,采用林盘茶话会(龙门阵)、村民学习基金、跨界对话会和快乐农耕行等方式,通过村民间的相互学习、共同探讨、交流等过程,共同挖掘、整理并呈现对林盘及传统农耕社会更多维和丰富的理解,唤起村民对于传统农耕智慧的认识与认同,打破对农村未来的单一想象和参与不足,激发村民建立以当地村落(社区)为本,传承和活化传统农耕智慧,探索村落未来发展更加坚实的认知、协作与应用基础。

执行方: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

主要执行协作人:孙吉

支持方:社区伙伴




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


关注林盘和川西传统农耕智慧轨迹:


2019—2020年,开展“川西传统农耕智慧调研”项目,组织来自四川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,来自家园行动、好雨农场等机构的农业农村工作者,以及河研会工作人员,深入调研川西平原的传统农耕历史及其演变,挖掘,形成相关报告,助力川西平原“林盘和水旱轮作农业遗产”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为研发源自传统、适宜本土的自然生态农法积淀基础。

项目负责人:孙吉,项目协作:杨明茗,

项目支持:社区伙伴。


2021年,开展“林盘与低碳:公众科学家”项目,邀请来自四川省气象局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专家指导,组织市民、学生等人士,与郫都区水源地社区村民一起,完成关于林盘的低碳价值主题报告,助力传统农耕价值的多向发掘和公园城市建设规划。

项目负责人:孙吉,项目协作:马瑞平,

项目支持:成都市生态环境局“蓉城智碳”项目。


2021年-2022年:正在开展“川西传统农耕智慧:林盘村民共学计划”,以村民为主体开展林盘及其承载的传统价值挖掘和学习,建立以当地村落(社区)为本,传承和活化传统农耕智慧,探索村落未来发展更加坚实的认知、协作与应用基础。项目负责人:孙吉
目协作:马瑞平,王铭铭项目支持:社区伙伴。



相关阅读

中国国家地理&河流研究会:解读川西林盘传统智慧

科技in遗产:365天林盘生态数据监测行动|世界地球日

谁的《竹林盘》?— 川西坝子的乡村与时代 | 清流·林盘

蓉城智碳 | “林盘与低碳:公众科学家”第一次调研回顾

公众科学家们和林盘村民、气象学家分別聊了啥?|蓉城智碳

蓉城智碳 | 林盘公众科学家成果发布与低碳研学营交流会回顾

“林盘与低碳:公众科学家”招募|发现公园城市的绿色低碳生活




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


关注“河流研究会”
一起还清流于大海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河流研究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